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亿万先生向祖国报告一生资助两千山里娃的布鞋校长李振华88岁仍在继续

发布时间:2024-10-08 19:49:33点击量:

  亿万先生官方网站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首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齐鲁儿女奋发有为,挺膺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齐鲁儿女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为生动展现齐鲁大地铺展的壮丽时代画卷,10月1日-7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向祖国报告》特别报道,聚焦科技创新、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行业典型,讲述他们“走在前、挑大梁”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国庆节前夕,清晨的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向大地,唤醒了位于淄博南部的沂蒙老区。伴随着鸟鸣啾啾,88岁的退休教师李振华开始了这一天的工作。

  经过蜿蜒崎岖的山路,李振华终于把学习用品和200元钱送到了一个孤儿手中。虽然到了米寿之年,但是他精神矍铄,说起话来条理分明,“孤儿心理压力大,要多关心他们,多和他们交流沟通。”

  从1953年算起,李振华来沂蒙山支教71年了,培养出近万名学生,六成长大后选择从教。他还资助了2400多个贫困孩子,不让他们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老区人民看来,李振华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人的一生。

  恰逢周末,沂源县流泉完小教师宋训堂和江兆欣开着一辆旧面包车赶来了振兴路小学,他们此行是要看望自己的高中老师李振华。

  “您最近身体不错吧?”说这话的宋训堂就要退休了,看到眼前已经退休几十年的李老师仍在为教育奔波,他由衷地感到敬佩,并忍不住关心起了老师的身体。

  1981年高中毕业后,由于家里生活拮据,宋训堂就想回家种地。得知这个情况,李振华赶了十几里路找到他,“太可惜了,不能待在家里,你应该到教育上来。”

  在李振华的引荐下,宋训堂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后来他又在李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进修考试。

  从教后,宋训堂也学着李振华的样子关心学生,“当年上学,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受到了李老师更多的关心。他经常问我够不够吃,每周五还会给我和另外两个家庭困难的孩子分饭票,每人半斤票能领仨馒头……从教以来我也开始关心学生,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

  其实在那个年代,李振华面对更多的,是因为家庭贫困和突发变故而随时辍学的孩子。看到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他决定资助孩子们完成学业,从教时每月固定捐出工资的四分之一,退休后把退休金和打工的钱也都捐了出去,每月只保留500块钱生活费。

  1965年秋天,刚被调去张家坡中学的李振华,发现班里杨尚峰的学费迟迟没有交,而且经常请假。原来,他经常陪父亲看病,家里已经拿不出钱交学费,李振华便悄悄替他把学费交了。

  但不久之后,杨尚峰的家长又托人来请假了。于是在一个周六下午,李振华走进了十几里外的杨尚峰家里。

  映入李振华眼帘的,是一间阴暗潮湿的土坯房,里面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装地瓜干的囤子也已经见了底。得知来者是李振华,杨尚峰的父亲连忙说,“李老师,尚峰这孩子回家就说您对他的好,可越是这样,俺心里越不得劲儿。他要是再上学,就连您一块拖累了……”

  看着眼前无奈叹息的孩子爸爸,李振华说:“尚峰明年就要考高中了,再困难,咱也得让孩子念完高中,考上大学。学费的事儿您别着急了,我来想办法。”

  和杨尚峰一样,退休教师赵平忠也是李振华资助的学生之一。不同的是,在他毕业后的20年间,女儿赵金霞也成为了李振华资助的学生。

  “16岁那年,李校长知道我家不宽裕,就送来了2000元钱交学费。他每年过年都给我买衣服,一直到我从淄博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受李振华和父亲的影响,赵金霞长大后也成了一名教师,现在沂源县振兴路小学担任语文教师,“我也想把李校长的这种温暖传递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感受到这种温暖的传递。”

  沂源百姓心疼李振华的付出,他却说:“我喝的沂源的水,吃的沂源的粮,不管我怎么做,沂源人民的恩情,我永远报答不完。”

  1953年冬,一位身背简单行囊的城市青年踩着皑皑白雪,艰难地走进了沂蒙山崎岖、蜿蜒的小路。

  这便是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大一学生李振华,年仅17岁的他上学时经常听到老师们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革命故事,那时他就暗下决心,自己也要为党和人民做贡献。后来,他响应国家号召走出校门,走进了偏远贫穷的沂蒙老区。

  因为他从小在南京城里长大,年纪又小,当时主管部门怕李振华不适应地方艰苦,就把他分配到了条件稍好点的潍坊。但“年少轻狂”的李振华指着地图,提出要到最艰苦的沂源深山韩旺小学任教。

  就这样,李振华背着包,拎着行李,翻山越岭徒步了110里地,终于在第二天中午准时出现在了韩旺村头。

  从南麻方向进入韩旺村的岔路口,聚集着三四百人。村里老书记领着全村人前来迎接,男女老少,一个个翘首以待。就在李振华出现的那一刻,人声鼎沸,锣鼓喧天,人们用那个时候最隆重热烈的方式,迎接这位从大城市来的青年大学生。

  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让李振华心里暖暖的,他忘却了疲惫,对即将开始的支教生活跃跃欲试。簇拥着李振华的乡村们,最终在半山腰的一个破庙前停下,几个孩子在一旁兴奋地喊:“到了,到了。”

  当走进这间“教室”的时候,李振华惊呆了。只见窗户上没有玻璃,门也已掉落一半,四壁透风撒气,地上散落着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村里穷,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没有钟表就看日头掌握时间,阴天点根麻秆就是一堂课。”老书记叹了口气说道,请不来老师,学生们已经半年没上课了。

  到了第二天,太阳刚爬上山顶,教室里一下子就坐满了人。全班38个学生,最大的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教室窗户外围满了村民。在学生和村民们的期待中,李振华开始了第一堂课。可是他一张嘴,一口南方话就引来了阵阵欢笑和议论。

  讲课失败后,李振华心里很难受。夜里,他住在漏风撒气的教室里,听着嗷嗷狼叫声,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第一次远离家乡的他,有时候打个盹儿,就能高兴地梦到老母亲来了。但睁眼一看,却发现自己孤零零一人。

  沉浸在心酸中的李振华,被前来送饭的村民叫醒。饭是树叶和糠混合成的地瓜面煎饼,外层颜色很像牛皮纸。他边诧异村民的“讲究”边拆开来看,把煎饼全敞开里面啥也没有,又一摸温乎乎的,才知道这就是饭。

  李振华一块块撕下来,咬也咬不动,咽也咽不下去,最后在苦戚戚的豆沫子汤里蘸一下,才勉强吃完了一个。当时的他心似针扎,“我不知该如何应付接下来的教学,更不知道怎样去咽那些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糠窝头。”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让李振华有种不知所措的茫然和失落。面对语言的不通和生活上的艰难,凭借满腔热情来到穷山沟的他动摇了:“这个地方我不能待,一天都不能待。”

  刚来沂蒙山区的时候,李振华没有考虑过在这待一辈子。本想三五年就回去,可一旦回去了,别人问起又该咋回答呢?所以他就想了个折中的办法,能待五天就不待三天,多待一天,回去被笑话的程度就轻一点。

  此后半年,40余名到沂源支教的大学生陆续回去37名,李振华却渐渐地离不开沂蒙山区了。

  因为在此之前,得知李振华咬不动煎饼,村民们吃糠咽菜,也要把好饭送给他吃。谁家的老母鸡下了蛋,不去换火柴和盐,也要揣怀里送给他吃。每当接过还带着体温的鸡蛋,李振华心里总有说不出来的感动。

  韩旺属于山岭地区,常年干旱少雨,粮食比较稀罕。支前模范耿玉兰家总共收获了不足20斤小麦,等留好种子,就只剩四五斤了。

  一天晚上,耿玉兰把手伸进罐子里,捧出两捧,罐子就见底了。她狠狠心又掏出一大把,犹犹豫豫又放下了。就这样,一把麦子反复抓了放,放了又抓,耿玉兰最终还是抓进盆里。怕自己反悔,赶紧舀了一瓢水泡上。

  两捧多一点的麦子,很快就被她和女儿做成了白生生的面糊子,娘俩烙了麦煎饼给李振华送去。拿到麦煎饼的李振华又感动,又不舍得吃,又碍于乡亲们的情面没法拒绝。于是趁家长不在,他悄悄交换了孩子手里的黑煎饼。

  初到韩旺村的时候,一位大娘看李振华穿着单薄,回去后就用纺纱车把棉花纺成线,再用木头织布机织成布,缝制了棉袄、棉裤,还做了长筒袜子,将茅草和芦花裹在鞋里暖和脚。当大娘把衣服抱过来的时候,李振华掉泪了,“我感觉见到了老母亲,就像老母亲在疼爱我一样。”

  沂蒙精神和乡亲们的淳朴,感化了李振华。他再也迈不开回家的腿,他知道自己的身心都将留在这片土地上。

  “孟良崮战役中,韩旺村派出了72名青年抬伤员,留在村里的乡亲们摊煎饼、纳布鞋,并送到前线,全力以赴为了革命。人家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我这点困难又怕啥?”李振华想,“我是来支教送文化的,我不能走!”

  李振华深知,知识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也能改变贫困山区的面貌,因此他全身心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

  已经从第一次上课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李振华,慢慢找到了经验。他挑选了两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做自己的教学助手,分别担任语文和算术课代表亿万先生。每次上新课前,他先让这两个学生听他试讲,给他指出哪句话听不懂,听学生们用当地话如何发音,然后反复练习、纠正,一直练到学生们能听懂为止。

  攻克了语言关,李振华也走出了短暂的彷徨期。他已经接受、适应,并且喜欢上了这个小山村。

  那时,他白天上课,晚上走五六里路给学生补课。为改善办学条件,他找一个废弃的篮球,小心翼翼地取出球胆,充满气。然后把纸裁成鸡蛋大小的三角形,均匀地贴在球胆上。十几天后,一个地球仪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的划分与连接,尽收眼底。

  利用这个地球仪,李振华给学生们讲述“郑和下西洋”所经过的航线与国家亿万先生,讲述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历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就这样,原本枯燥的地理课,因为有了这个地球仪而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后来,李振华还用大皮球、小皮球、乒乓球制作了三球仪,讲日食和月食。在那个条件匮乏的年代,他先后制作出了28件这样的教具,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韩旺村支教时,李老师爱学生是出了名的。”77岁的退休教师耿玉生回忆道:“我上学的时候是困难时期,村里很多同学都是早起要一圈饭,吃个半饱再上学。那时李老师的待遇是24斤粮食,他把绝大部分粮食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很多孩子都是李老师搂着长大的。”

  最让耿玉生难忘的,是李振华冒着生命危险给全班取试卷的场景。1963年夏天,雨水量特别大。在这个多雨的季节,韩旺小学六年级学生迎来了升学考试。小学六年的努力就要在这一天得到检验了,但在冒雨徒步20多里后,李振华与27名学生的去路,却被一条咆哮着的红水河挡住了。

  “我们随李老师站在红水河边,发现水已经没过两岸,根本过不去。但考试必须按时进行,否则一误就是一年。”耿玉生回忆,在这种情况下,李振华冒着生命危险游到了河对岸。临行还不忘嘱咐班长,“院峪村小学就在附近,你先带同学们去避雨休息。如果中午12点之前我还没有回来,就安排好大家吃饭的事情。”

  扑进浊浪翻滚的河水后,李振华几次被打到河底,同学们都吓得哇哇大哭起来。但凭借顽强意志,他游了一两里地又冒了出来,然后踉踉跄跄地跑去沂源一中。

  在和领导反映情况后,李振华护送一位老师拿着试卷来到院峪村,临时设考场举行了小升初考试。考试成绩出来后,班里20个人考上了18个,这在当时非常了不起。耿玉生说:“升学考试历来就很严格,如果当年不是李老师游到河对岸交代情况,我和同学们就不可能参加考试。我后来选择当老师,这件事有着绝对影响。”

  1982年,李振华被调往沂源县城的一所学校。那是一所新设立的特殊学校,招收来的生源都是全县考初中的落榜生。在这种背景下,李振华提出来一个口号——“洒向学生全是爱”,老师们为了学生都很卖力。

  首批学生中,刘洋(化名)非常调皮捣蛋,派出所的民警也都习惯了他的惹是生非。一次课上,李振华发现刘洋患了重感冒,便立刻回家下碗热面、卧俩鸡蛋,刘洋感动得直掉眼泪,以后再也不调皮了,最终他考上大学。

  谁都不会想到,平均成绩28.6分的108名学生,三年后能有78人升入重点高中,其余26人也考上了高中。这一成绩轰动社会,县里当即将城关二中改名为沂源县实验中学。此后,实验中学成为了沂源最好学校。

  “我认为当老师很有意义,特别是在基层,尤其是在老区。老区人民对革命做了那么多贡献和牺牲,我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他们。”李振华说。

  李振华退休28年了,山东沂源的老百姓还对他念念不忘,沂蒙老区仍然传颂着有关“布鞋校长”的故事。但他却告诉记者:自己尽了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

  对李振华来说,1980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份。距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一封“父病重,速归”的电报从南京飞来。电报牵动着李振华的心,也牵动着师生和乡亲们的心,大家纷纷劝他回去。

  望着眼前这些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无奈,李振华只好安排正上高三的儿子回家伺候老人。儿子当时也面临着高考,一开始并不情愿在关键时刻中断复习。

  “正因为是关键时刻才这么做,我是班主任,我走了会影响全班同学的高考冲刺,想来想去只有牺牲你了。”李振华对儿子说,“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就指着高考改变命运了,你考不上还可以就业……”

  最终,儿子代父回了南京。但随后来的电报,却让李振华慌了神。没等日思夜想的儿子回家,父亲便撒手人寰了。

  江兆欣还记得李振华拿到电报时的情景:“当时我们正上政治课,李老师讲了几句之后就哽咽了。下课之后,同学们都过去问他发生了什么,他一开始还瞒着我们,后来才知道父亲病故,但他为了我们没赶回去。”

  那一刻,江兆欣下决心要刻苦努力地学习,如果能考出好成绩,李老师心里应该能好受一些,老师父亲的在天之灵也会得到安慰。

  这年高考,张家坡中学的政治课成绩依旧在当地名列前茅,二十多个学生被大中专院校录取,李振华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就有七个学生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一个学生后来给他写信说:“敬爱的李老师,您是带着人世间最大的悲痛把我们送进大学校门的。您的大恩大德,我们会终生铭记亿万先生。”

  李振华父亲故去不久,母亲也患上了脑溢血。为方便他照料母亲,教育局决定把他调回南京。得知消息后,乡亲们抱来了家里的老母鸡、鸡蛋、大枣和花生为他送行。一想到和老区人民的感情,李振华又走不了了。就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沂蒙老区先后派出八个女孩,先后十年间轮流照顾他的母亲。

  后来为了不拖累乡亲们,也为了不让儿子牵挂自己,83岁的老母亲随李振华来到了沂蒙山。但由于老人不服水土,一年以后就病逝了。由于老人病逝,乡亲们凑了960元钱送到李振华手里。因为退回去不吉利,李振华就把钱送到了敬老院,“我跟老人们说,我的父母去世了,沂源就是我的第二故乡,老人们就是我的父母亲。”

  据他资助过的学生张介绍,退休28年来,李振华一天也没停歇过,总是那么忙碌。不能上讲台了,他就继续用别的办法回报乡亲,先后走遍了全县300多个村庄排查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在经济和心理上帮助他们,“李老师心里装着千万个孩子,唯独没有他自己。”

  沂源县实验小学副校长王书奇就是李振华的学生,前年被评为了“齐鲁最美教师”。从教29年来,王书奇带头为贫困孩子带去图书和学习用品,送去温暖和希望。同时,他还组建了26支志愿服务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给村里的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

  “上学期间,李老师就带我们到敬老院开展活动,帮助老人擦桌子、整理床铺,那时候就感觉这些活动特别有意义。我们去了之后老人特别开心,我们也感到很幸福。”受李振华影响,王书奇也想把关爱老人的志愿者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我走过的每一步都有老师的影子,我是跟着李老师学做老师。”

  沂源县教体局局长任鸣也是李振华的学生,据他回忆,以前李校长会用目光迎接和护送他们上下学。平时住校的时候,李校长做好饭之后也会叫他们去吃,“我的父母经常对我说,你忘了谁,也不能忘了李老师。”

  几乎每周,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职工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来到“李振华事迹展厅”参观学习

  时间一晃而过,李振华也从热血青年,变成了到沧桑老人。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他,往往都穿着一双断了底的白底黑面千层布鞋、一件领子有破洞的灰蓝色衬衫、一条反复缝补过的深色裤子。他一生不抽烟,不喝酒,平时出门只提着一个装有白开水的大塑料水杯。

  这份“简朴”背后,是“布鞋校长”李振华对沂蒙山区学子长达71年的捐助。乡亲们总说“你心里总装着别人,没了自己”,李振华却笑着回应,“虽然一生清贫,但我内心富有。再有一次,我还会选择当老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王凯 海报设计 许晨 策划 刘雅菲 统筹 吴佳)

地址:广东省亿万先生MR|官网 电话:020-08980898 手机:13988888888
Copyright © 2012-2024 亿万先生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豫ICP备18014160号-1